单反人像摄影技巧
所谓人像摄影,就是以人物为主要创作对象的摄影形式。人像摄影与一般的人物摄影不同:人像摄影以刻画与表现被摄者的具体相貌和神态为自身的首要创作任务,虽然有些人像摄影作品也包含一定的情节,但它仍以表现被照者的相貌为主。那么,我们今天来讨论下人像的相机参数吧!
标准的人像摄影镜头,一般是指在镜头1.5m—2m的距离上照人的镜头,也就是70mm-135mm的镜头。按照一般的美学观点,在1.5至2米外看一个人的五官是最漂亮的。比方说如果想要拍摄带环境的人像,建议选择 50mm 以下的镜头,而如果想要拍半身以上的肖像照并且有很明显的虚化将主体和背景分离,那么 85mm 以上的中长焦镜头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好用的头就是又容易与被拍摄人沟通,又不发生明显的变形的镜头。
对于135相机来说,70mm-135mm镜头是公认的人像镜头。
而对于APS-C相机来说,因为同样的镜头能得到的像场比135相机小,所以50mm-90mm焦距的135相机镜头才是APS-C相机的人像镜头。
那如果是拍儿童呢?按理说我们要用比普通人像镜头焦距更大(放大倍数更大)的镜头才能使小孩的头肩充满整个像场,但是由于儿童的五官没有成人那么突出,我们可以在更近的距离拍摄而不影响审美,所以我们用普通人像镜头在1米外拍就行了。
想要背景虚化,仅仅靠开大光圈是不够的,它需要满足三个要素,一是光圈,还有就是镜头的焦段和主体的位置。
简单来说,在其他两个元素不变的前提下,光圈越大,景深越浅,虚化效果就越明显。
同样的,镜头的焦段越长,虚化效果也就越明显,比方说,在人像在画面中的大小不变的前提下,85mm f/2.8 的虚化效果肯定要比 50mm f/2.8 的虚化效果要好,而就算是 35mm f/2 的虚化效果,可能都不如 85mm f/4 的虚化效果来的好。
而想要拍出更明显的虚化效果,还需要第三个要素作用,就是被摄主体的位置,同样,也是在其他两个要素相同的前提下,主体距离拍摄者(相机)越近,或者主体距离背景越远,虚化效果就越明显。
但是要明确的一个观点是,并不是景深越浅越好,就拿肖像照来说,太浅的景深也会导致面部部分失去焦点,同时也并不是所有镜头都是最大光圈可用的,大部分镜头开足光圈会不可避免的带来锐度的损失,让画面模糊,一切都还是要以合适为主,不能一味的追求极端。
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快门并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拍摄静止人像的时候,在安全快门以上就可以,但是如果想要拍摄运动中的人像,就得提高快门速度,如果是弱光环境,会比较难办,只能通过开大光圈或者增加感光度来解决。但是有的时候即使光圈开到最大也不足以满足快门,感光度拉的太高又会影响画质,因此在弱光环境下拍摄还是要多试验,根据现场光线来选择最合适的设置以免拍出自己并不满意的照片。
虽然在弱光环境下并不容易捕捉高速运动中的人,但是我们也可以利用慢快门来捕捉人物运动的轨迹。思想是活的,就看你能想到什么样的画面,然后用技术去实现它。
而感光度则是一个更加单纯的因素,每一台相机的高感的处理能力都不同,有些相机可以使用高达 6400 的感光度也能够拍出让自己满意的画面,而有些相机感光度超过 1600 可能就难以接受。拉高感光度所产生的噪点不同于胶片产生的颗粒,胶片颗粒的规则性会带来一定的美感,而杂乱的噪点只会让人想到古老电视机屏幕上的雪花点,看起来很不舒服。因此,高感的选择取决于你对你自己的相机的理解,在你认为可以接受的高感范围内,选择合适的感光度。